菩薩蠻·五云深處蓬山杳問答
問:《菩薩蠻·五云深處蓬山杳》的作者是誰?
答:菩薩蠻·五云深處蓬山杳的作者是李之儀
問:菩薩蠻·五云深處蓬山杳是哪個朝代的詩文?
答:菩薩蠻·五云深處蓬山杳是宋代的作品
問:菩薩蠻·五云深處蓬山杳是什么體裁?
答:詞
問:五云深處蓬山杳 出自哪首詩文,作者是誰?
答:五云深處蓬山杳 出自 宋代李之儀的《菩薩蠻·五云深處蓬山杳》
問:五云深處蓬山杳 的下一句是什么?
答:五云深處蓬山杳 的下一句是 寒輕霧重銀蟾小。
問:出自李之儀的名句有哪些?
答:李之儀名句大全
菩薩蠻·五云深處蓬山杳賞析
寫景的虛實相間,是此詞的主要特點。首句寫云寫山,這原是常見的自然景象,但此中的云是“五云”,此中的山是“蓬山”,句末下一“杳”字,平添一層夢幻般的氛圍。這不禁令人想起白居易“忽聞海上有仙山,山在虛無縹緲間”,“樓閣玲瓏五云起”(《長恨歌》)的詩句,那么詞中“五云”、“蓬山”是指真實的山景呢,還是借仙山之名,表現意念中的境象。這一似虛若實的景象傳示出迷惘之氣,顯現了主人公內心的惆悵和對希望的渺茫感。接著一句對月夜的描寫較實,但作者寫霧重,寫月小,以昏淡迷朦的景色特點,創(chuàng)造了和首句相同的氛圍,虛實景象交融一體,不僅形成畫面的和諧,而且進一步映襯出主人公的悲涼心情。
寫景的虛實相間,還表現為以充分的想象來充實畫面。詞中兩處寫到春風,作者抓住暮春的季節(jié)特點,依據春之將逝的自然規(guī)律,產生出春風歸路漫長的想象。這一想象表現了主人公微妙的意緒轉換,是把意識中對出行之人歸途的揣想轉化而為對春風歸途的深沉慨嘆,語涉春風,然意在歸人。另一寫春風的詞句“一陣落花風”也包含著想象的成份。女子身處閨中,又是夜間,并不能實見風過花落的景狀,這只是她根據暮春花謝的特點所產生的推想,這一推想固然有其邏輯上的必然性,但更透露出內心的無限傷感,她的孤寂,她對青春流逝的嘆息盡在這一想象之中。
以人物的主觀情感作為結構的經絡,是這首詞寫景的又一特點。從作品的總體結構看,上下兩片都以寫外景大景為主,云、山、風、霧、月、雁是整個環(huán)境的主要構成,但是在這個大環(huán)境中,又分別插入“枕上挹余香”和“人靜重門悄”兩句,展示了女主人公身邊的小環(huán)境,使人物主體形象比較明朗地顯現在畫面中,因而增強了大景中所孕含的主觀情感的清晰度。同時,大小景兩相映照,只覺得大景更迷茫凄清,而置于其中的閨房則更深邃孤寂,進一步突出了人物的心情。作品的首尾構成也頗有深意,首句和末句所寫都是云和山,物景相同,但顯示的氣氛特點和感情色彩卻不盡相同,起首以悠渺之景寫出內心的悵惘,結句卻以云山的層疊顯出心情的沉重,兩句遙相對應,可見出人物感情的發(fā)展。這首詞以抒發(fā)情感為前提,在景色的描狀或結構上都顯出較強的主觀隨意性,因而雖無直接言情的辭句,卻又處處可感深深的情思。
- 借宿洞門五絕意行忽上凌云閣,粉雉周遭山四圍。何以清音亭上座,峨眉掃翠雪濤飛。
- 秋晚秋菰出水白於玉,寒薺繞墻甘若飴。正是長齋豈不可,凜然大節(jié)固難移。
- 秋夜萍梗何時定,愁懷與夜長。新秋猶逆旅,故國似他鄉(xiāng)。老馬頻嘶草,寒蛩空殷床。思歸不成夢,展轉及晨光。
- 剪彩宮女憐芳樹,裁花競早榮。寒依刀尺盡,春向綺羅生。弱蒂盤絲發(fā),香蕤結素成。纖枝幸不棄,長就玉階傾。
- 題湯宰山居住在青山下,風流踵謝家。屋頭千個竹,園里萬株花。亂石危通徑,清泉淺見沙。幽居誰得此,倦客倍興嗟。
- 予近卜居孤山之下友人元敏以四絕見嘲遂依韻窮居已躡黔婁跡,孤島徒稱瑪瑙坡。糗飯蔾羹且閑樂,更無車馬暫經過。
- 偈二十二首拽回天關,踏翻地軸。拄杖化為龍,一雨沛然足。在坑滿坑,在谷盈谷。
- 掖門待漏曉陌千槐落,嚴扉萬蓋留。浮云低觀闕,殘漏急章溝。斗柄遙臨殿,參旗側映樓。如何軒上鶴,獨憶海天秋。
- 望蓬萊修練者,須要覓前程。窈窈冥冥除我相,昏昏默默絕人情。真里正中貞。方曉悟,閑至凈中清。物物般般都打破,頭頭腳腳便分明。圓曜自然
- 采蓮曲錦dh沙棠艦,羅帶石榴裙。綠潭采荷芰,清江日稍曛。魚鳥爭唼喋,花葉相芬氳。不覺芳洲暮,菱歌處處聞。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