況今政事歸中書,國體堂堂方正大
出自宋代度正《送李君亮安撫赴闕》:
皇帝龍飛十四載,拱手垂衣功不宰。
誰生厲階起甲胄,天下岌岌幾于殆。
赫然烹阿封即墨,神機(jī)獨(dú)斷定四海。
內(nèi)酬勛庸清列位,外召諸老仍博采。
自古圣人聞至治,不貴無過貴能改。
三池先生已先入,諫閣經(jīng)幃行遂拜。
遂寧先生又繼起,老手便當(dāng)調(diào)鼎鼐。
冬官侍郎何遲遲,幾日涪江下寒瀨。
恭聞促詔已屢下,云漢昭回九天外。
吾君寤寐在良弼,其意豈不望啟乃。
往年袖手固其理,今日緘口庸何待。
祖宗至仁育疏戚,常使無權(quán)免驕泰。
宣仁圣烈重貶損,功參堯舜光萬代。
當(dāng)時(shí)若不甚快意,其奈無憂近葅醢。
前乎六一論堯佐,后日了翁陳二蔡。
一從一違事已判,得失了然為世戒。
況今政事歸中書,國體堂堂方正大。
春{1|1}宮仁孝且英睿,多士盈庭復(fù)藹藹。
先生而言言易入,及其事至恐不逮。
姑置區(qū)區(qū)論商鑒,覆轍不遠(yuǎn)那容再。
行看正道動(dòng)前席,盛時(shí)難逢愿自愛。
注釋參考
政事
政事 (zhèngshì) 政府施政的事務(wù) government affairs 過問政事中書
(1).皇宮中的藏書。亦特指宮中記事的書?!稘h書·儒林傳·孔安國》:“ 成帝 時(shí)求其古文者, 霸 以能為《百兩》徵,以中書校之,非是?!?顏師古 注:“中書,天子所藏之書也?!薄逗鬂h書·伏湛傳》:“ 永和 元年,詔 無忌 與議郎 黃景 校定中書《五經(jīng)》、諸子百家、藝術(shù)。” 李賢 注:“中書,內(nèi)中之書也?!薄度龂尽侵尽O亮傳》“日於苑中習(xí)焉” 裴松之 注引《吳歷》:“ 亮 數(shù)出中書視 孫權(quán) 舊事?!?/p>
(2).官名。中書令的省稱。 漢 設(shè)中書令,掌傳宣詔令,以宦者為之,后多任用名望之士。《漢書·蕭望之傳》:“ 望之 以為中書政本,宜以賢明之選?!?晉 庾亮 《讓中書令表》:“國恩不已,復(fù)以臣領(lǐng)中書?!?隋 唐 以中書令、侍中、尚書令共議國政,俱為宰相,后因以中書稱宰相?!端问贰と~清臣傳》:“陛下欲息奔競,此繫中書。若宰相裁抑奔競之流,則風(fēng)俗惇厚,人知止足?!?清 洪昇 《長生殿·賄權(quán)》:“中書獨(dú)坐攬朝權(quán),看炙手威風(fēng)赫烜。”
(3).官名。中書舍人的省稱。 隋 、 唐 時(shí)為中書省的屬官。 明 清 廢中書省,于內(nèi)閣設(shè)中書舍人,掌撰擬、繕寫之事。《儒林外史》第四九回:“中書的班次,進(jìn)士是一途,監(jiān)生是一途。”《官場現(xiàn)形記》第五三回:“他就湊了千把銀子,捐了個(gè)內(nèi)閣中書?!?/p>
(4).官署名。 唐 代的中書省、 宋 代的政事堂,亦直稱為“中書”。 唐 白居易 《和裴相公傍水閑行絕句》:“行尋春水坐看山,早出中書晚未還?!?宋 葉夢得 《石林詩話》卷中:“ 文潞公 在樞府,嘗一日過中書,與 荊公 行至題下?!?/p>
(5).毛筆的別稱,“中書君”的省稱?!都魺翕旁挕の淦届`怪錄》:“早拜中書事 祖龍 , 江淹 親向夢中逢。”參見“ 中書君 ”。
國體
國體 (guótǐ) 大臣輔佐國君,就像人體有股肱一樣,故稱大臣為國體 minister state system;form of the government 國家的典章制度 國家的形式。大致可分為君主國與共和國。表明國家根本性質(zhì)的國家體制,是由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來決定的堂堂
堂堂 (tángtáng) 形容盛大 grand;magnificent;stately;great 人獅驚岳岳,王廟憶堂堂。——郭沫若《訪埃雜吟》 [齊景公]曰:“寡人將去此堂堂國者而死乎!”——《晏子春秋》 形容容貌莊嚴(yán)大方 dignified 儀表堂堂 形容志氣宏大 have high aspirations and holdness of vision 我們是新一代的堂堂青年,還怕這一點(diǎn)困難嗎? 陣式或氣勢很大 imposing;formidable 堂堂的軍樂隊(duì)走過去了方正
方正 (fāngzhèng) 成正方形,不歪斜 upright and foursquare 字寫得很方正 正直不阿 upright;righteous 為人方正 方正之不容也,故憂愁幽思而作《離騷》?!妒酚洝でZ生列傳》度正名句,送李君亮安撫赴闕名句。注釋由系統(tǒng)生成,僅供參考



















